本期专家: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副主任医师 薛小娜 硕士研究生 李婷大金牛大金牛
为传承岐黄薪火,弘扬中医智慧,即日起,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【铭科领航・儿科】系列内容。
王素梅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儿科抽动症、多动症领域,精研辨症理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,以近50年临床经验与学术积淀,守护万千患儿的成长健康。
本系列将汇集王素梅教授及其团队潜心总结儿科疾病科普知识,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临证感悟,记录从"扶土抑木"理论到辨证施治的临床实践之路。
孩子突然出现频繁眨眼、摇头耸肩、清嗓子、发出奇怪的声音,家长就需要警惕了,这可能不是孩子在贪玩搞怪,而是出现了抽动障碍!
抽动障碍是一种以身体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突然的、无目的、快速的、刻板的肌肉收缩为表现的常见心理障碍。主要发病于儿童时期,男孩多于女孩。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:运动性抽动与发声性抽动。运动性抽动主要表现为眨眼、皱眉、吸鼻子、伸舌、点头、撅嘴、耸肩、鼓肚子等;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为清嗓子、咳嗽、尖叫、吹口哨、模仿他人言语,甚至口出秽语等。通常这些情况会反复出现,表现为时好时坏,紧张焦虑时加重,放松状态下可有所缓解。
展开剩余51%专家共识认为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、免疫、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儿童在家庭或者学校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会诱发抽动症状,或导致抽动症状加重。家长的过分苛责、学校内过多的作业与考试,这些都会使孩子压力过大,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,从而诱发疾病。而放松、愉悦的环境则有助于症状缓解。因此,科学管理情绪是改善抽动障碍的关键。
01营造宽松的环境:大金牛
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,不要刻意提醒孩子的症状,更不要斥责打骂,频繁提醒孩子“别眨眼”“别出声”会让他更紧张,反而加重抽动。让孩子知道抽动就像打喷嚏一样,是身体的一种反应,不必羞愧。
02选用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:
拍球、跳绳、打羽毛球等增加户外活动时间,这些运动可以调节神经递质,让孩子的情绪有所宣泄。绘画、捏黏土、写日记等帮助孩子用非语言方式表达情绪,也可以减轻症状。
03关注孩子的内心:
鼓励孩子说出感受,而非通过抽动来释放压力。家长应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与感受,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,让孩子适当的发泄,在孩子取得进步时,给予肯定和鼓励。
此外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至关重要。规律作息,保证学龄儿童每天睡9-10个小时。合理使用电子产品,避免长时间玩手机,尤其是快节奏游戏或观看刺激性强的内容。对于发声性抽动患儿,饮食上需减少摄入巧克力、番茄酱、孜然、油炸食品等。
文/儿科副主任医师 薛小娜
硕士研究生 李婷
发布于:北京市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